放羊小星星 作品

第四十四章 院試下

    

歷屆的學生,真正的應屆考生占比並不多。高考停辦了十一年,這些老生們求學無門,如今官方放開了口子,可想而知,會有多少人蔘加考試。英語是語言類科目,需要紮實的基本功,不是考前臨時突擊一下就能提高的,很多考生都放下書本多年,一雙手或是用來生產,或是用來種地,生活中幾乎用不到英文。時間一長,這門科目早就費了,那些單詞也不知道忘到哪一國去了。此刻,全國的考生都無比慶幸,慶幸外語不是必考科目,否則單憑這一張試...-

院試主考官是提學官,一般以監察禦史、各部侍郎中的進士出身者充任。任期三年,一般由皇帝欽命派遣前往各省。院試分兩場進行,第一次是正試也是最重要的一場,試兩文一詩,第二次為覆試,試以一文一詩,考完發一「長案」列第一名者為案首。

院試考過了便是秀才了,正式稱為「生員」,凡錄取的生員都送入府州縣學,有秀才功名便可見官不跪,同時免除徭役,算是初步脫離平頭百姓的行列了。

隨著搜檢有條不紊的進行,很快便臨到李傑了,慣例的搜過李傑之後便放他過去了。

走入考場後能看到一個身著硃紅色官袍正佇立在正堂上,應當是朝廷派來的提學官了,提學官相當於現在省教育廳最高長官了。

李傑順著號牌找到了自己的考房,位置不錯考房內的環境算是考場裡麵最好的一批了,這就是明星選手的待遇,有本事走到哪裡都會讓人高看一眼。

簡單整理一番之後,李傑從考藍裡麵依次拿出筆、墨、硯台放在案上,院試同府試、縣試不同之處在於開始實行糊名製了,和現在高考一樣閱卷官是看不到考生的姓名的,杜絕舞弊的手段之一,到了鄉試、會試會更加嚴格,不僅僅糊名,還會進行謄錄,也就是將士子寫好的答卷抄錄一份,舉子親筆試卷為真卷,謄錄後存檔,考官們隻能看到謄錄後的試卷。

考生們全部進場之後,咚的一聲鼓響,考試正式開始。

衙役們舉著考試題目在考房中的甬道四處走著,方便所有考生看到所有題目。

院試考試第一場考的是一道四書題,一道五經題以及賦詩一首,和之前府試區別不大。

李傑先將題目抄寫在稿紙上,第一題,四書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其題目取自《論語》中的《三百》一節題文,孔子以「思無邪」來說明詩歌的內容特征,大意是《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冇有邪念。

朱熹在《四書集註》中談到《詩經》時也說:「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誌,其用歸於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朱熹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詩經三百篇,好的部分可以引人向善,而其中不好的一部分(例如鄭衛之風)則可以懲戒人心中之惡,故詩經的作用就是「使人得其情性之正」,不走邪路。

想了片刻之後李傑便有所得,提筆破題。

「聖人約《詩》之為教,不外乎使心得其正而已。」

即孔子主張用詩經來教化,主要是因為詩經的作用可以讓人心得其正,明朝八股文破題不僅要理解經典原文的意思,同時也不能偏離朱熹的註釋,要恪守傳注。

隨後短短數百字一氣嗬成,隨後根據朱熹的註釋在文中寫到。

「《詩》之有善,非徒《詩》之善也,是勸之而歸於無邪也。」

「《詩》之有惡,非徒《詩》之惡也,是懲之而歸於無邪也。」

將朱熹的註釋用另一種方式在文中寫了出來,即《詩經》中的內容不僅僅隻是說善惡,而是通過好的部分引人向善,不好的部分懲戒惡人引人向善,最終達到思無邪的境界。

等將全文寫完之後,如同三伏天喝了冰水一樣,酣暢淋漓。

稍微歇息片刻打算開始寫第二題,第二題,五經題,李傑選的本經乃是《尚書》,明朝五經考試裡麵考生可以在五經之中選擇一門作為本經,相當於現在的選修課,考試時五經題隻需寫自己選擇的本經中的題目即可。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於五辰,庶績其凝。」

其出自《尚書·皋陶謨》,全篇記錄了皋陶和大禹的一次談話,主要討論以德治國,皋陶提出「九德」作為人的道德基本準則。

題目中的意思是,每天遵從三德的人,可以做卿大夫,每日能依從六德的,可以以國事託付,擔任諸侯;如果能把九種品德集中起來全麵地實行,使有這些品德的人都擔任官員,那麼在職的官員都是德行出眾的人。大夫們互相學習效仿,官員們都儘職儘責,嚴格按照四時變化行事,那麼大業可成。

《尚書》題主要以蔡沉的註解來參考,蔡沉在集註中的註釋為:「浚,治也。亮亦明也。有家,大夫也。有邦,諸侯也。浚明亮采皆言家邦政事明治之義。」

簡單來說就是,就是大禹和皋陶兩人之間的談話,都是在討論如何治國安民的道理。

古代許多典籍之中很多道理拿到現在也是適用的,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古人也不是那麼死板,即使說程朱理學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其實也不儘然。自嘉靖末年開始八股文的文風就開始漸變了,不在像之前一樣恪守傳注,不少人也會在其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

李傑一邊回憶經文一邊靜靜地閉目養神,少頃,提筆寫下。

「賢者勉於進德而有以著治效與邦家,人君廣於用賢斯有成治效於天下。」

即皋陶向大禹言明要以德治天下,君主隻要多任用有德行的賢者治國,那麼各種事情都會成功的,

隨後承題寫到為什麼要這麼做。「蓋家國天下有大小之不同,而賢者之德亦有多寡之異。人君之慾致治,安得不廣用賢之道乎!」

因為國家有大有小,人的德行也有多有寡,君主要想建功立業,怎麼能不多用有德行的人呢?

後文根據傳注來闡發題旨,自想到破題承題之後,文思如泉湧全文一蹴而就,等李傑寫完之後覺得有點餓了,便從考藍中拿出準備好的吃食,有千層糕、肉餅以及一些點心,自李傑習武以來飯量便遠超同輩,所以準備的吃食也比較多。

三下五除二的吃完之後,看了一眼賦詩題,五言八韻詩並不難做,略微思索一番之後揮筆而就。

寫完之後李傑對稿紙上的文章稍作檢查,看看有無錯漏、忌諱之處,並且將能修改的細微之處加以潤色,然後便將文章謄寫到答卷之上,謄寫完畢,對於李傑來說第一場考試算是結束了。

-。」丁美兮木然的點了點頭。「你是怎麼打算的,是準備生下來,還是流掉?」聽到這句話,丁美兮立馬抬頭起來,意外的看向了李傑。這個回答稍微有點出乎她的預料,聽『李唐』的語氣,對方好像把決定權交到了她自己的手上。「生下來!」緊接著,丁美兮連忙將心中的真實想法說了出來。她怕自己一猶豫,『李唐』就給她做決定了。「你確定?」李傑微微一嘆,丁美兮的回答他一點也不意外,對方的性格就是這樣。明知孩子會帶來很多意外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