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鈞少 作品

四十四章 大愛之境

    

法開口問。後來金想了想既然從其它人身上學不到什麼精髓,那就看看佛祖是怎麼做的吧,畢竟佛祖也是一級一級練起來的。而且最終成功成佛了。於是金又穿越到佛祖剛剛修行的時候,繼續觀察佛祖的日常。佛祖離開皇宮後,先是到王舍城郊學習禪定,後來去苦行林中獨自艱苦修行,一開始也搞絕食這一套,當然也不是一點不吃,從最初的一天一餐到後來七天一餐,睡於牛糞之上以天為被,樹皮為衣。一晃六個春秋,果然是餓的麵黃肌瘦,狀如枯木...-

金選擇了在老子人性融合為一,化整為零形成領域的時刻,用空靈境進入了老子的思想。也就在金感受到老子的所有思想,精神,感覺的那一刻。一種醍醐灌頂的明悟噴薄而出,金幾乎是瞬間醒悟了一切。那個由人性融合最終形成的領域,準確來說就是一種精神境界,在這個精神境界裡,金感受到了包容萬物的氣宇,和海納百川的胸懷。而這份胸懷和氣宇卻隻是這個精神境界的外在,真正的核心就是那個將所有人性融合的特彆符號,這個符號包含了無數的感情,感受這個符號金有一種萬般滋味湧上心頭的感覺,金搜尋枯腸終找到一個字來代表這個符號,且隻有這個字能代表這個符號。那就是愛。而這個由愛鏈接融合所有人性的領域,金將其名為大愛之境,固然這個名字略顯俗套。但此時此刻這就是金在這精神境界中最真實的感受。

當然這種大愛可不是什麼兒女情長,男歡女愛。也不是父母之愛又或是家國之愛。而是包含這一切,更超越這一切一種更高精神層次的大愛。老子也正因達到了這種大愛之境的層次,方能做到包容萬物,包容所有理解與不理解,已知和未知,包容對錯,包容人性,包容他的道,使其與道相融。大愛之境中的大愛,是未達這種境界無法完全理解的。即使是金也冇有達到這種境界。幸運的是他通過這種近乎作弊的方式,親生感受到了這種境界。金雖然仍不能完整的解釋這種大愛。但聰慧如他多少也能把握其中的一些精髓。

假如把這種大愛簡化縮小億萬輩的話,這種簡化的愛有些類似父母對子女的愛。金雖然冇有過子女,可是彆忘了金可是有過千百次人生體驗的,他當然知道父母對待子女的愛是一種怎樣的愛。無論自己的孩子,是醜胖,是蠢笨,是殘缺。那些真愛他們的父母不但不會因此而嫌棄他們隻會更加的去關心和愛他們,無論子女們做了什麼錯事,甚至是傷害了父母,父母們總是無條件的原諒,包容他們的所有缺點。他們對子女的愛也從來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而大愛之境的愛不是隻針對愛某個人或某些人的,而是對所有的人無論男人女人,好人壞人。它都像是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去愛。所謂大愛無疆,大愛之境也不是隻愛人類,它愛一切的生靈,愛這天,愛這地,愛一切宇宙萬物。金也為這種大愛無疆的情懷深深折服。

金退出了老子的思想意識,他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或許是被大愛之境所感染,他再觀察靈體內的那些人性符號,感覺它們就像是自己的一部分,缺少任何一個都不完美。事實上金靈體內的人性符號確實是他的本心本性。自從他接受自己已經死亡的那一刻起,他就很自然的將自己人類身份放下,心態上也越來越超然物外,不知不覺中也讓他生前的人性部分逐漸消弭。而這次體驗人生百味,將他的本心本性全部喚醒找回,以符號的形態呈現。不過顯然這些人性和自己現在的狀態非常的不協調,的確對他的修行造成了不少的困惱。但即便如此金在感受了老子的大愛之境後,仍為自己失而複得這些人性感到無比慶幸。因為他明白了修行之路走到一個階段,會遇到瓶頸,想要再進一步提升自我修為,所依靠的就不完全是智慧,悟性和知識資訊了,還必須要有無比廣闊,包囊一切的胸懷,和大愛無疆的心境。這是達到更高層次的必須條件。如果冇有這種心態那怕再聰明,再修行十萬年,獲取所有地之道的知識資訊,其修為也隻是自我膨脹,不會突破那個瓶頸。這正是金之前在禪境中苦思冥想也冇有找到答案的原因。因為他冇有滿足這個必須條件,而要滿足這個條件修成大愛之境,自己靈體內的這些人性符號缺一不可。

-……等性格,以及喜,怒,哀,樂,厭,憎,愛,恨……等各種情感情緒。這些複雜繁多的人性雖然也屬於精神能量,但卻是變異的精神能量。這樣的精神能量已不再純粹,更與大自然的精神背道而馳。所以人類纔會脫離大自然,也無法感知來自大自然的警告。而三聖的修行正是要擺脫貪嗔癡等雜念,讓精神迴歸自然,才得以讓自己的道契合天地之道,最終超脫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大自然要賦予人類這麼強大的靈魂呢?顯然不是因為人類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