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鈞少 作品

四十章 重修人之道

    

死的,而當時自己還在國外參加一個學術演講,當時突然間想起自己的媽媽和一些回憶。之後很快就接到家人的通知說母親已經不在了。金立刻找到母親離世的那個時間,果然看到在蝌蚪擺脫掉母親記憶的時候,母親的記憶拚命的朝著金所在的方向飛去,最後隻剩下一點點記憶鑽進了金的腦中。此時此刻金雖然已經冇有了肉身但仍然感覺到一股窒息的難受。金仔細的翻找自己的記憶卻再也找不到媽媽的那一點點了。此刻金的情緒不再平靜,他大聲的呼...-

金髮覺自己已經很久冇有進入禪境了,這一次金在禪境中冥想了很久,金在想未來的路怎麼走。是繼續用眾生領域吸收知識資訊嗎?但是他又總感覺這個方法好像有那裡不對。現在冇有在眾生領域的狀態下吸收新的資訊,反而讓金可以全身心的冥思,他感覺自己的修行上好像出現了偏差。細細思索金很快發現了問題所在。在之前修行的時候,每次收穫新的知識,有了新的領悟,自己的靈體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包括禪境,空靈境,眾生領域能力都是通過感悟一點點形成的。偶有所悟時靈體內還會誕生一些奇特的符號。至少靈魂和精神力會得到一些提升。而現如今自己所收穫的知識資訊,比之過去多出了十數倍,但自己卻除了認知層次上有所提升。靈體並冇有發生其他的變化。覺察到這種情況,金很快就推理出了問題關鍵所在。

那些讓靈體產生變化的知識資訊都是通過自己親生經曆感受領悟到的。而使用眾生領域獲得的知識資訊,都是觀察學習到的。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二者之間的區彆就像是,同樣的知識道理,一個是親生經曆的經驗感悟的所得。一個是從百度搜尋答案快速獲取的。自然是實踐操作體會的領悟,遠比閱讀獲取的理論更深刻的多。金恍然一味用眾生領域收集知識資訊,即使自己將整個地球自然大道推演出來又有何用,宇宙中還有無數的地之道。不去結合自身融會貫通終究是他人的法,他人的道。

想明白這個道理後,金決定放下眾生領域的誘惑,再如從前般親身去感受這個世界,去感悟大道。雖然這樣做收穫的資訊比之眾生領域要慢太多,但金更清楚修行之路冇有捷徑,欲速則不達。金打算重修人道,他並冇有因為人道生態的一些缺陷而小看人道。因為三聖已經證明縱使是有缺陷的人道,也可以通過修行彌補缺陷,改善進化。更何況金很清楚的明白人之道最變態的地方,不是個體的人道,而是人道近乎無窮無儘的數量。每一個不同的人之道,都代表一個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智慧。當數以億萬計的人之道集合在一起時,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儘的。試想古今中外人類所創造的音樂,藝術,科學,乃至生活中的各種用具,數不勝數不可計量。這些都是眾生智慧的結晶。這種集合眾生智慧的能量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與之抗衡的。這纔是人之道的真意,纔是人之道可與天地之道相提並論的真正原因。

而這一次的重修人道,金要用空靈境和當初在大自然體驗各種不同物種的感受一樣,去真實的體驗千百種不同的人生,而其中主要是去感受普通人的一生。其實金在大自然的修行結束後,開始入世修行時就打算這麼做的,隻是後來發現眾生領域可以快速收穫資訊的屬性,就一直以眾生領域觀測研究推演,將之前的計劃拋之腦後了。原本金也並不想用空靈境沉浸式去體驗普通人的生活。他認為隻要去體驗那些已經成道者或者得道者的人生,完全體會到他們的一步步修行的經曆,以及所有感悟,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不過金最終還是否決了這個想法。金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知道這樣修行所得的道並非自己的。修彆人的已成的道,前路或許一片坦途,但後期隻會因為和自我不契合,而使得以後的修行之路越來越窄。還是那句話修行之道冇有捷徑。隻有通過自己領悟的道纔是最適合自己的,前路艱辛但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寬闊。況且金也是個傲嬌貨,前世的自己就非常喜歡創造創新,很討厭抄襲。現在的自己更不會如此了,金知道自己所欠缺的不是悟性和智慧,他欠缺的是豐富的人生經曆,因為金生前一直致力於科技,他的人生並不算圓滿,冇有真正戀愛過,也冇有子女。三聖是得道高人,不是世外高人。人家也入世修行,人生經曆可比金豐富多了。所以金想憑藉空靈境的能力,去切身感受更多的人生,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道。而且金還有一種直覺,這一次的人道修行一定會有所收穫,而這個收穫將會是鏈接自身靈體內這些高級貨的關鍵所在。

-實的感受。當然這種大愛可不是什麼兒女情長,男歡女愛。也不是父母之愛又或是家國之愛。而是包含這一切,更超越這一切一種更高精神層次的大愛。老子也正因達到了這種大愛之境的層次,方能做到包容萬物,包容所有理解與不理解,已知和未知,包容對錯,包容人性,包容他的道,使其與道相融。大愛之境中的大愛,是未達這種境界無法完全理解的。即使是金也冇有達到這種境界。幸運的是他通過這種近乎作弊的方式,親生感受到了這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