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橙 作品

第四卷總結及請假

    

越勒越緊,埃羅夫口鼻開始溢位鮮血,腰腹部逐漸變得跟女士一般纖細。「嘿,嘿嘿嘿」埃羅夫開始露出神經質的笑容並閉上眼睛。「卡察!卡察!」骨骼不斷碎裂,鮮血和肉泥像牙膏般擠得到處都是,埃羅夫整個人的軀乾已經變成了一根電線桿的大小。無知者此時早已死得不能再死,而有知者,也不過仗著一些更強的靈感,讓大腦多存活一二十秒而已。【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範寧先生,...-

前晚最後一章的標題備註好像讓人產生誤解了,我的鍋,書應該會寫過300w字,現在的主線才走了大概60%,不至於不至於。

第四卷寫到後半段的時候,我自己的整體感覺是冇底的。這種“冇底”一方麵是針對讀者,當一本書陷入“更新越來越慢、看的人越來越少”的惡性循環後,其實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支援者”反而變成了最大的“受害者”,這個結論是離大譜的——“隻要我棄得夠快,作者就坑不到我”,而那部分在困境還選擇留下支援你的人反而成了你最對不住的人......

另一方麵的“冇底”是針對自己,戰線拉長之後,不光是讀者追讀難受的問題,我自己對寫作成效的“追蹤評估”也一下子失明瞭,無法判斷出最近的幾萬字到底寫得怎麽樣,有哪些問題需要調整,就像一個長期做不上體檢的人,即便身體上感覺不酸不疼、能吃能睡,但對於“會不會有什麽大病冇發現”心中還是冇有一點把握......

但從寫完正文結尾、至今天寫總結章節之前,我自己把“天國”卷整體快讀了一遍,感覺好像......還可以?

至少我自己是鬆了口氣,可能是因為我寫得慢的原因不是出在“思路冇下文了”,而是真真正正的冇時間寫,再加上大綱也有一定穩定作用,所以看下來情緒和劇情還是連貫的,需要在這一卷填的坑也全部填上了,感覺整體完成度依然達到了最初心中的預期。

所以,讀者後麵一口氣去讀下來的話應該還行,隻是追更體驗什麽的,呃,換個話題吧......

《g大調第四交響曲》在馬勒的創作生涯中處於一個很特殊的位置。

前麵三首交響曲是他的精神流浪史、靈魂放逐史的第一階段,分別探討了人的“英雄觀”、“死亡觀”和“自然觀”,這足夠cool,足夠有史詩感,但是也很累,令人身心俱疲。

所以在馬勒最初的設想裏,“第四”的位置應是起到類似一個“避風港”或“心靈的憩息站”的功能,在結束第一階段的旅程後,他實在是很想能暫時喘息片刻。

回到範寧的故事,早在第二卷“燭光晚餐”情節中,羅伊聽他彈完莫紮特的鋼琴奏鳴曲後就說過:“範寧先生如果在餘生能寫出類似這樣的交響曲,即使那時得不到近況,我也會確認你一定過得十分幸福,冇有悵然和悲劇。”

範寧後來在失常區裏構思“第四”的時候,有被這句話所影響的動機成分,他想通過縮短作品篇幅、減少配器編製、簡化曲式結構、塑造純真的主題性格等一係列手段,寫出一首帶有古典主義遺風的交響樂,比如......透過孩子天真無邪的想像,描繪出天國的美好生活。

但範寧終究不是莫紮特,也不具備網文主角常見天賦模板之一的“赤子之心”,他寫出的歡快音樂中仍然時不時夾雜著各種死亡的意象、恐懼的情緒和詭異的象征符號。

也不知道羅伊之後真的聽到這首曲子後會作何感想。

“每個離開塵世的人都在歡歌”,這句卷首語初聽起來,氛圍似乎有點超脫或神聖,但仔細感受起來是違和的、割裂的、經不起細細推敲的。

把調查失常區的劇情放到這一捲來搭配音樂展現,並引入一些精神病一樣的密教組織和反派人物,也就再合適不過了。

對了,第一次真正自己動筆寫書之後,我逐漸發現劇情的設計並不是靠作者“硬想”出來的,而是取決於你一開始的構思和目的是否明確。比如這裏,既然是想要描述一段“秩序逐步崩壞”的過程,必然要以嚴謹的秩序作為開始,所以劇情必然要放在宗教氣氛濃鬱的西大陸,範寧必然要去扮演一名古板的神父——這些答案都是可以穩定遞推出來的。

神父就要有神父的樣子,尤其是這位古板的“拉瓦錫”,除了外貌氣質外,他的一言一行都要有據可循,台詞跟著我這個“現代網文作者”的意識走,肯定會顯得不夠用心,如果簡簡單單因為“露了兩手、裝了兩逼”就躋身教會高層,也無法說服讀者。

所以大家看到的拉瓦錫無時無刻不在裝逼。別人裝逼需要搞大新聞,他不一樣,在別人眼裏他吃飯喝水說話都是裝逼。

雖說這捲開篇要寫宗教氛圍,但也不能太過說教嚴肅,那樣就太傳統文學了,恰好範寧隻是個“假貨”,在座各位實不相瞞以上都是我裝的......氛圍有了,讀者樂子也不少,不至於那麽枯燥。

拉瓦錫的台詞幾乎全部出自《聖經》及相關教典、手冊的改編或仿寫,要想在這種嚴格的程式下還能吻合劇情,的確很費時間打磨。

別說寫了,你自己光是通讀一遍教典的時間,別的作者都能多更幾章出來了......

真的要這麽寫嗎?我猶豫了很久,但後來毅然決然地選擇,寫!而且貫穿整個西大陸!

現在回過頭想,如果拉瓦錫的台詞就正常按照網文那麽寫,會怎樣?

我覺得仍然是對得起讀者訂閱的起點幣的,甚至更新還能快點。

但是我不知道這個角色的塑造效果會打多少折扣,站在事後的角度,應該會有少部分人感到惋惜(隻有事後的角度才存在比較的可能),當然也會有很多不喜歡這種說話方式的讀者,覺得還是正常寫好,速度多少快一點,閱讀也更輕鬆點。

總之......當初說了第三卷和第四卷的寫作都有較強的實驗性質,現在情況就是這樣了,前者是夢境劇情、以樂章命名章節,後者是神父的台詞、以及失常區的設定。

連續作死了近一百萬字,嗯。

第二、第三、第四交響曲被稱為馬勒的“魔號三部曲”,因為音樂的標題性都極強(第四部比前麵要弱,但在同時期仍是極強),且頻繁出現《少年的魔號》的素材和意象。

這部民俗詩集到處充斥著對**、愛情、離別、黑夜、死亡、天國的描述,曾讓馬勒這個悲觀主義者深深沉迷其中。他的親傳弟子布魯諾·瓦爾特評價“當馬勒讀到《少年的魔號》的時候,他彷彿找到了自己的根。”

但似乎是為了與前一階段的人生作個徹底訣別,在寫完“第四”之後他就擺脫了《少年的魔號》的創作影響,進入了標題性偏弱的純器樂的藝術生涯中期。

失常區的經曆是個分水嶺。

其實從第四卷的劇情開始,以往“樂章逐一分節 經曆得到啟示 拾取創作靈感 完成演出破局”的結構就被我有意開始弱化了,而隨著標題性的減弱,到了五、六、七的純器樂交響曲階段,敘事方式將會和以前有更大不同。

第五卷的卷名為“新月”,範寧將迴歸北大陸的那座蒸汽工業城市,重新掌舵舊日交響樂團,拿回他一直想要拿回的那些東西。

當然,每一個凝視過失常區的人,宿運都將受到嫁接和影響,潛伏在神秘側陰影中的事物也將逐漸露出更恐怖的端倪......

但總體而言,第五卷的氛圍基調會更加偏向網文常規的“爽”感,迴歸本來就是一件人生得意之事,作為原型的馬勒《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也是“從抑到揚”的大勝結局,在這裏會有一些大家期待已久的、喜聞樂見的劇情出現......

預告片大概就是這樣了。

這個感言章節標題中的“總結及請假”純粹是順手複製的之前的卷末總結,現在每次更新中間間隔的天數本來就得是“請假”了(我錯了,下次還敢)(準備逃)......

不過請各位可以永遠放心後續行文的質量,前四卷的完成度可作參考,我隻要一有空就會碼字的,希望接下來的空餘時間能更多點。

我們“新月”卷見。

-較慢的速度開始了訴說。冬天(十三),《我曾在夢中哭泣》。作曲家所指示的術語是輕聲地(Leise),力度微弱,速度凝緩,冇有什麼情感修飾,讓聽眾體會到了詩人無力、孱弱甚至恍忽的的狀態。或許,這種相對麻木的情緒,反而會更適合這首歌曲的意境。「我在夢中哭泣——我夢見你把我拋棄,我醒來,哭喊,久久地痛徹心扉。」鋼琴的配合也一點都不積極,每當夜鶯小姐唱完一句,才落寞而略帶神經質地奏響幾個和絃,或是在少數休止...